用户名:密 码:注册|找回密码华财网手机版|设置首页

当前位置 > 首页 >>资讯 >>品牌 >>“AI+消费”赋能消费升级,开启智能经济新纪元

“AI+消费”赋能消费升级,开启智能经济新纪元

发布时间:2025-05-17 23:10:35来源:华财网www.ihuacai.com字号:

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消费市场。从智能推荐到无人零售,从虚拟助手到沉浸式体验,AI已渗透至消费领域的各个环节,推动行业从单一的产品消费向智能化、场景化服务转型。当前,中国正站在“AI+消费”新纪元的起点,这场由技术创新驱动的消费革命,或将重现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辉煌,为经济增长注入全新动能。

政策引领,“AI+消费”成为促消费重要抓手

近年来,人工智能与消费深度融合日益成为提振经济的重要战略。2025年2月10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支持新型消费快速发展,促进“AI+消费”,持续打造新产品、新场景和新热点。此前,2024年12月中国经济年会、中央财办等一系列会议亦多次强调发展数字消费,推广AI技术在虚拟现实、智能交互等领域的应用。政策层面的密集发声,为行业释放了明确信号:AI不仅是技术工具,更是推动消费升级的核心引擎。

普惠型国产大模型突破,加速AI落地消费场景

2025年初,国产大模型领域迎来里程碑式突破。既包括文心一言、KIMI、豆包等通用大模型,也包括拓尔思、好未来、智云健康、天融信等行业垂直大模型。2025年1月,深度求索(DeepSeek)发布的开源大模型引发行业震动,高性能、低成本与开源特性使其迅速普及。模型上线首月下载量破亿,周活跃用户最高接近9700万,反映了市场对高效低成本的AI应用的强烈需求。此外,文心一言、KIMI等通用大模型,以及好未来教育大模型、智云健康医疗大模型等垂直领域应用,进一步降低了AI技术的使用门槛。技术的“高质低价”特性,正推动AI从实验室延伸至商业应用场景、家用场景及公共服务领域,加速AI技术在消费领域的渗透进程,使更多企业和消费者受益。

AI落地消费场景正当时,未来可拓展空间广阔

AI对消费的拉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:(1)创造新的消费需求。AI 技术的应用会推出一系列更新颖更智能化的消费产品和消费场景,如AI智能穿戴设备、AI智能家居产品、AI旅游体验等,新产品和服务的推出有望激发新的消费需求,或带来原有产品的更新换代,从而推动购买力释放;(2)节约企业成本,提升服务质量。AI 技术的应用能够节约人力成本、管理成本和销售成本等,或通过覆盖更大的客群降低单客成本,如电商、人服、教育等。同时,AI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分析消费者行为和心理,更好地理解消费者诉求,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。

AI应用与优质硬件载体结合,带来消费场景全新成长空间

硬件载体的创新是AI技术落地的物理支点,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消费场景的边界。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消费级AI硬件市场规模已达1.17万亿元,同比增长约10%。新型智能硬件通过深度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,实现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、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跨越。例如,以AI眼镜为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,通过语音助手、实时翻译、健康监测等功能,成为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智能助手;AI玩具则通过情感识别和个性化交互,突破传统休闲玩伴的局限,升级为儿童教育和情感陪伴的智能伙伴。这些硬件不仅拓展了消费场景,借助多模态交互技术显著优化了用户感知体验,同时依托本地化数据处理架构有效控制了数据泄露隐患。随着生成式AI与柔性电子技术的突破,AI硬件将逐步渗透至健康监测、老年陪护等更多垂直领域,形成万亿级市场增量,成为AI+消费浪潮中的重要驱动力。

AI应用与下游软件服务结合,实现降本增效与消费行业智能化升级

在软件服务端,AI正重构消费产业链的效率逻辑。在电商领域,AI内容生成技术大幅降低了商家制作广告素材和商品描述的成本,同时通过智能推荐和需求挖掘,提升了转化率和用户满意度;在教育领域,AI驱动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和虚拟教师助手,不仅降低了人工教学成本,还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优化了教学效果。此外,AI软件在多模态交互、智能客服、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,进一步提升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。例如,AI客服可以24小时响应消费者需求,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;AI数据分析工具则能够实时洞察市场趋势,帮助企业快速调整策略。技术普惠下,更多中小企业得以享受到AI技术带来的红利。未来,AI软件将在更多行业中实现深度渗透,推动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,为AI+消费的爆发奠定坚实基础。

“AI+消费”的融合已突破概念阶段,正逐步转向规模化落地的实践探索。政策支持构建了顶层框架,国产大模型提供了技术底座,硬件与软件的创新则打通了应用闭环。未来,随着5G、物联网与AI的进一步协同,消费场景将更趋智能化、个性化和沉浸化,中国经济亦将在“AI+”的持续赋能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。

(中国电信研究院战略发展研究所 全波)

来源:大众财经网 作者: 综合 编辑:综合

投稿咨询邮箱:ihuacai@qq.com加入收藏】【设为首页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免责声明: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华财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“来源:华财网”和作者姓名。 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华财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。 3、华财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用户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与华财网无关。4、华财网友情提示: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!
专家一览机构一览行业一览

黑马推荐